在“读写教室”共同体第四届年会上,“读写教室”发起人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国均与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倪燕深入交流后发现,南北两个研究团队在研究上有诸多共性,颇有些“相见恨晚”,于是有了这次北京之约。在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举办的首届培育“读书种子”讲坛活动中,确定的研讨主题是“实用性文体教学”,我选择展示一节复习课。
确定课型,突破常规选定复习课
传统的复习课,一般以“复现”为主要操作方式,较为零碎,随意性大。公开课中除了复习专题研讨活动,展示复习课的教师寥寥无几。因为复习课涉及大量梳理与整合工作,加之一线教师普遍缺乏结构化思维,倘若没有学习单等支架辅助,教师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学生探究活动也容易失去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梳理与探究”中明确提出: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在此背景下,我们团队决定展示一次以“发现”为主导理念的复习课,以期对一类文体的复习课进行一次深入研究。
我们团队梳理了6个年级12册教材的实用性文本,进行分类统计,运用学习单发现了四种类型的“主题与内容”“特点与规律”,联结自我和生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前期的研讨课到最后的展示课共10课时,整理出资料5份,设计学习单3张、海报7张,以帮助学生完成梳理与探究的任务。可以说,整个磨课过程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程。
明确类型,查阅中外资料明确分类
在王国均、方向和徐静静三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团队把这一复习课定为“梳理与分类、探究与发现、拓展与应用”三个板块。团队成员每人梳理一个年级,把本年级实用性文本进行罗列后在年级间交流。经过3次研讨,我们发现分类标准有很多模糊的边界,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于是请三位专家一起查阅外文资料,根据小学生特点和教材的课文特点,采用比较广义的方式,明确实用性文本的两大特点“真实、实用”,确定了实用性文本的四种类型:说明性文本,说明或介绍关于自然或社会的信息(特征、现象、规则、方法);劝说性文本,劝说、指导或建议人们如何思考与做事;程序性文本,告知如何做事(物)的步骤;传记类文本,记录真实人物的经历,表现人物品质。按照这四种类型,我们把12册教材从头到尾重新梳理了一遍,把我们认为有实用性文本特质的所有文本罗列出来,之后我又请实习生把每篇文章的作者与出处补充进去,让每篇文章在教材中的信息尽量完整地呈现在分类汇总表上。
突破难点,归纳“六看”方法辨别文本
对于初步梳理出来的分类汇总表,我们还存在不少疑问,这些边界模糊的地方需要一个一个确定下来。于是我们又邀请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倩倩老师参与研讨,她曾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十几年。如何设计支架帮助学生快速识别实用性文本的四种类型呢?专家反复论证后,我们提炼出如何辨别实用性文本的“六看”。
一看标题:如《咏鹅》,如果题目只是鹅,那极有可能是实用性文本,但前面加了咏,感情比较强烈,主要表达歌咏、赞颂之情,就不列入实用性文本。
二看内容:如《竹节人》,虽然有一部分是介绍竹节人是怎么做的,但文章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如何玩竹节人,这主要是记录作者的童年生活,回忆童年美好时光,情感丰富,就不列入实用性文本。
三看意图:目的是介绍事物还是表达情感。
四看作者:是散文家还是科普作家等。
五看出处:如《将相和》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传记一般都是记录真实的人和事,《火烧云》虽然是介绍火烧云的颜色和变化,但它是选自小说《呼兰河传》,就不列入实用性文本。
六看媒介:看文章最初发表的媒介。
经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研讨论证,在原来文本基础上进行增删,终于在北京上课的前一个周末定稿。因为此次复习课资料多,我们还设计了专家和学生两份资料的目录,以便师生翻阅。
设计学习单,便于学生梳理与探究
复习课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学习单设计的合理性,本次复习课需要设计三张学习单:实用性文本分类学习单,呈现四种类型的特点,示范如何用编码准确统计篇目;实用性文本分册数量统计表,统计12册教材中四种类型的数量,用喜欢的统计方式(柱状图、饼图、线形图……),对12册教材中四种类型的文本分布进行统计,并从整体、横向、纵向三个维度写下自己的发现;实用性文本探究单,对四种类型文本“主题与内容”“特点与规律”“联结与建议”三大板块写下自己的发现。
最难的探究单设计曾几易其稿,一开始我们设计发现的角度是:主题类型与单元主题的关系、与语文要素的关系。试教后发现,这些角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应该设计更灵活的支架,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经过专家的指导,我们最终把探究的角度定为:主题与内容、特点与规律、联结与建议。在探究单上,我对每一个角度如何写进行了示范,最终学生的发现不断给我惊喜。学生从横向特点、纵向规律进行分析,联结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提出了很多不错的建议。如劝说性文本研究小组发现,这类文本共7篇,分别出现在一上、一下、二上、六下,文本难度从儿歌直接到长篇演讲稿,他们建议在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加入一些不同难度的劝说性文本,如养成卫生习惯、节约用电用水、光盘行动等,循序渐进,让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更难的文本。程序性文本研究小组建议可以多增加一些关于现代技术应用的程序性文本,比如用AI搜集资料,操作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与现代科技接轨。
划分课时,以学习单为支架落实任务
所有资料、教学设计、学习单完成后,教学实践又是最难把握的一环,既要明确分类,又要对12册教材进行梳理,我们团队进行了多次研究,一次就是几个小时,对教师来说已经是挑战;5份资料、3张学习单、7张海报,要让六年级学生进行梳理,如何进行课时划分,如何一步一步落实每一项任务?答案是要有足够的时间。于是我们把本次课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课:明确实用性文体的特征及四种类型,分年级浏览文本进行归类,完成学习单一。第二课:将学习单与分类汇总表进行校对,用蓝笔修正自己的学习单一,对有疑问的文本进行讨论,不同年级之间进行汇报交流,发现数量上的特点,用喜欢的统计图(线形、柱状、扇形等)进行统计,完成学习单二。第三课:分四种类型八个小组对梳理出的实用性文本进行再阅读,发现其内容、编排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自主完成学习单三。
北京教研活动上展示第四课,意在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实用性文本四种类型在数量、内容、编排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根据梳理中的发现,联结自身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提出想法或建议。从这次复习课感受这样的复习方式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作用。
我在本校试教时,每个班学生出现的情况都不一样,到了北京学生的反应如何?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适用北京的学生?他们能否适应我们这样高强度的展示课?一切都是未知。
教学实践,结构化梳理与教学
带着所有的不确定,我跟一位团队成员提前到达万泉小学,当天下午,放下行李就直奔六年级(6)班。
因为之前提早与班主任杜老师沟通过,1—6年级所有教材都准备就绪。一进教室,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我们的复习课正式开始。上一个下午的课,我的心逐渐放下,万泉小学的学生基本上能适应我们的教学。
在第二天早上的分年级梳理汇报中,学生泽远非常自豪地说:我统计的四年级上册居然一篇不差。真佩服这位学生,能够在第一次课后跟着老师的节奏理解并消化,分类汇总如此准确。在课上,还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怎么《囊萤夜读》文言文也是传记类文本?另一个学生马上举手回答:因为它选自《晋书·车胤传》。万泉小学的学生主动思考与辨析的能力很强,真不简单。
我发现经过梳理统计,学生对数量上的特点与规律比较容易发现,方向博士在研讨中提出,可以用数学课学到的统计图形式对12册教材的四种类型文本进行统计,不仅直观形象,还渗透了跨学科学习理念。在万泉小学六(6)班上前期课程时,有一个学生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统计,他边画边惊叹:我发现说明性文本一直飘在上面;另一个学生自言自语:这样一统计,我们就可以发现每个年级哪类文本多,还知道了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学生的这些真实反应,说明我们设计的海报、学习支架贴合学生实际,能够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周三上午学生画完统计图后是数学课,我发现数学老师正好在反馈统计图一课,于是我请数学老师结合我课上的统计帮助学生厘清扇形统计图的百分比是如何算出来的,破解学生在用扇形统计图时的困惑。数学老师的课真可谓“神助攻”!
梳理内容体量如此大,梳理与汇报的方式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如何突破呢?于是在梳理阶段,我们采用了分块突破的形式。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年级组,每组重点梳理一个年级,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让每个小组真正沉浸到课本中。梳理汇总后,所有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回忆、重读这些实用性文本。发现与探究课上,我发现再采用分年级合作的形式不利于学生进行年级间的纵向观察,于是进行调整,把小组合作的方式换成按照四种文本类型进行分组,说明性文本、劝说性文本、程序性文本、传记类文本各两组,把所有实用性文本也按照四种类型分类统计。课上可以派信息员到其他小组参与讨论,回组汇报,可以避免雷同,寻找更多的不同发现。这样既有小组合作,又有组间交流。
我们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精力展示这样的复习课呢?
首先,对学生而言,这样的复习课能切实落实复习,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内容,通过复习深化理解又有新的发现,实现了从“复现”到“发现”的突破。其次,这次复习课的梳理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文体甚至其他学科的复习中。最后,实用性文本的学习还可以拓展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打开学生的学习视域,这是一种大语文观。
通过这次复习课的展示,让一线教师了解了实用性文体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体系、编排特点及规律,还发现可以针对性编排拓展日常的教学资源,如补充现代普通人的传记故事。另外,这次复习课所有资料和教学设计都是可操作、可复制的样板,其他教师拿到就可以用,这也是我们团队一直追求的。
(作者系高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走向成熟的读写者:小学语文推敲教学的建构与实施”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24SC132)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16日第11版
作者:项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