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4月19日电 题:救援杜立特:血与火铸成的友谊

新华社记者冯源、段菁菁

“从历史上看,这样的例子绝无仅有:一个国家的人民,始终如一地冒着巨大风险,去帮助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人,帮助他们抵御另一群外国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18日上午,“我们衢州见”中美民间友好交流活动在浙江省衢州市举行。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代表杰弗里·格林在致辞中盛赞了一场发生在83周年前的义举:中国军民奋勇救助杜立特航空队队员。

1942年4月18日,美军杜立特航空队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空袭日本。在出发前,队长杜立特与队员们约定在中国的衢州机场着陆再见。这次行动后来被誉为“东京上空30秒”。

由于多种原因,杜立特和他的队员们驾驶的16架战机虽然成功轰炸了日本多地,但是却未能按预定计划在衢州机场着陆。15架飞机均因燃油耗尽,分别在中国的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境内坠毁。15架飞机上共有75名飞行员。其中,3人牺牲,8人被日军俘虏,64人被中国军民援救。

3号机的领航员查尔斯·奥扎克跳伞降落在江山县(今衢州江山市)的山区。江山市张村乡龙头店村村民廖明发当年只有7岁。他记得奥扎克是被父亲和三个兄弟用竹躺椅抬进来的,满脸是血。奥扎克在廖家养了几天伤,被转移到了附近的长台镇与其他队员会合。

15号机则坠落在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沿海。村民麻良水和新婚妻子赵小宝是最早发现美军飞行员的,他们煎了鸡蛋,炸了大虾来款待他们。麻良水还和邻居一起划船,把美军飞行员送到了后方。日军听到风声前来搜查,村民们一口咬定,飞机已经掉到海里,飞机上的人全淹死了。

在前往后方的过程中,7号机机长泰德·劳森左腿伤势恶化,高烧不退。在临海县(今台州临海市)的恩泽医院,院长陈省几和儿子陈慎言与7号机上的军医华特合作,为劳森成功施行了左下肢截肢手术。

绝大多数的美军飞行员就是这样被素昧平生的中国军民成功援救脱险的。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伟勇在20多年的时间里,跑遍了浙皖闽赣四省的援救现场,收集了丰富的史料。他说,这个救援成绩是在语言不通、习俗迥异、且在战争环境没有得到官方通知的情况下做到的,非常高效。

而脱险的大部分飞行员几经辗转,最终来到衢州会合。2018年10月,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建成开放。纪念馆面积有400余平方米,分“盟国的计划”“衢州机场的准备”“突袭东京”“营救雄鹰”等部分,通过展板、实物、视频、模型等形式,全面反映了“杜立特突袭”这一史实。

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会长韩强说,衢州等地的人民不但在行动前抢修机场,行动中营救美军飞行员,而且在行动后付出了巨大牺牲,这些贡献和牺牲是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共同事业。

杰弗里·格林则表示:“这是一个关于非凡友谊、相互牺牲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爱与忠诚的故事,它成为了一块非凡的试金石,将我们两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传递着希望与尊重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