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加强海外仓建设,是当下和今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期不少地区在拓展跨境物流网络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跨境寄递物流体系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纽带,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战略意义。通过降低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畅通国际通道,跨境寄递物流不仅加速国内优质商品和服务“走出去”,还推动全球资源要素高效整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得益于国家构建起“中央统筹+地方特色”的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球寄递网络不断完善。202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其中,国际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快递业务量增速达25%,多种跨境出海方式持续推进。至今已建设海外仓数量超2500个,总面积突破3000万平方米。
跨境寄递物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仍存在多重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一是成本高企,削弱中小企业竞争力;二是通关便利化不足、口岸查验标准不一、数据共享不畅,导致跨境包裹因清关问题滞留时间过长;三是数字化水平滞后,大部分中小企业未接入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全链路可视化率不足;四是海外仓布局不均衡、专业人才缺口扩大等问题,制约了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应从多方面发力。
强化基础设施布局,畅通全球供应链网络。加快布局智能物流枢纽,重点推进港口、机场、铁路口岸的自动化改造,建设5G物联网覆盖的跨境物流园区。支持中西部陆港、边境口岸建设区域性集散中心,完善“一带一路”沿线海外仓节点布局。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试点“智慧口岸”全流程无纸化通关。加大对跨境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物流枢纽的智能化水平,推动跨境寄递物流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深化数智化转型,提升全链条运营效率。建立跨境物流大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海关、税务、企业数据流,运用“区块链+电子关锁”技术实现全程追溯。鼓励企业应用人工智能优化仓储分拣、路径规划算法,部署无人配送车、自动化分拣线等智能装备。支持“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通过云平台实现跨国物流信息实时交互。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优化跨境消费环境。构建多维度消费宣传体系,联合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主流媒体开展跨境寄递物流服务专题宣传,通过短视频、直播、案例展示等方式普及跨境物流流程、时效保障及优惠政策。建立全国统一的跨境物流投诉响应平台,推行“接诉即办”和先行赔付制度,联合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立专项保障基金。定期发布企业服务效能榜单,针对末端配送延迟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形成“问题发现—整改—公示”闭环管理机制。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世虎 作者系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