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全球约90%的5岁以下儿童曾感染。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轮状病毒每年造成约12.8万例婴幼儿死亡。在我国,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发病率约为0.15次/人年,秋冬季节高发(10月至次年2月)。
该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感染,感染后主要攻击小肠上皮细胞,破坏肠道吸收功能,导致水样腹泻和电解质紊乱。
如何识别轮状病毒感染?
典型症状(病程通常持续3-8天):
1.呕吐:起病急,初期频繁呕吐(1-2天内);
2.腹泻:呕吐后出现蛋花汤样或水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
3.发热:约半数患儿伴有发热;
4.脱水信号:尿量减少、哭时无泪、口唇干燥、精神萎靡、前囟凹陷。
注意: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咳嗽、流涕),易误诊为感冒。
科学护理要点:家庭处理这样做
1.补液防脱水:
口服补液盐(ORS):WHO推荐低渗配方(如ORS III),每次稀便后补充50-100ml,呕吐后少量多次喂服(每次5-10ml,间隔5分钟)。
母乳/配方奶喂养:继续喂养,但可适当减少单次奶量,增加喂养频率。
2.调整饮食:
已添加辅食的婴儿: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避免高糖、高脂及乳糖含量高的食物;
可短期使用无乳糖奶粉减轻肠道负担。
3.避免误区:
不滥用抗生素(轮状病毒为病毒感染);
不过分使用止泻药(可能延缓病毒排出);
不禁食(饥饿可能加重脱水)。
四、何时必须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送医:
持续呕吐,无法口服补液、无法进食;
腹泻频繁且尿量明显减少;
出现嗜睡、四肢冰凉、皮肤弹性差等中重度脱水表现;
大便带血或呈柏油样;
发热超过39℃且退热药效果不佳。
预防胜于治疗:关键措施
1.疫苗保护:WHO建议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广泛使用的有单价(Rotarix)和五价(RotaTeq)疫苗(口服剂型),需在6-8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2.卫生管理:
饭前便后严格洗手(肥皂+流动水);
患儿粪便、呕吐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避免与急性期患儿密切接触。
专业提示:轮状病毒感染后虽可产生一定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交叉保护有限,因此仍可能重复感染。科学护理、及时补液是避免重症化的关键,家长无需过度恐慌,但需保持警惕!
作者: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儿科副主任医师丁玲
审核: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儿科主任张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