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宽窄巷子”将古韵今风植入消费场景,杭州宋城以舞台演艺勾连古今文脉,西安“长安十二时辰”用数字技术唤醒盛唐记忆……眼下,不断涌现的文化新业态、新体验、新产品书写着文旅消费的火热答卷,更勾勒出文化娱乐生活多彩图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丰富优质文化娱乐产品供给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不仅关乎个人精神生活品质,更影响国家软实力。从经济层面看,文化娱乐消费在提振消费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4.15万亿元,其中文化新业态贡献率达65.7%,且有巨大潜力。例如,以上海“演艺大世界”、杭州宋城景区为代表的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模式,正在形成文化消费“雨林”,并进一步成为扩内需、稳增长、促就业的重要力量。
从文化层面看,优质文化娱乐产品可以传承文化基因、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增强文化获得感和文化自信。比如,敦煌数字化工程使30万件文物“活起来”,让游客在体验后留言感叹:“原来历史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可以触摸的温度。”放在全球化视角下,优质文化娱乐产品更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现象级文化精品《哪吒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李子柒田园短视频等在海外走红,就是例证。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娱乐产业发展。从《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到《“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从《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到《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接连出台的政策从科技赋能、场景创新等多个维度入手,为丰富文化娱乐产品提供了政策工具箱,推动我国文化娱乐产业向着品质化、个性化、科技化的价值链高端攀越升级。
不过,一些结构性矛盾依然制约着文化娱乐产品的高质量供给。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特色与格调深度;融合指数偏低,“沉浸式、可分享、强互动”的消费新诉求不易满足;技术赋能滞后,文化资源转化力不足,等等。未来,还应坚持内容为王,多举措培育更加多元、更高品质、更为丰富的文化娱乐产品。
构建融合业态。文化娱乐产品通常具有“同IP、跨业态”属性,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业态之间畅通循环。要加快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打破单一业态边界,由“场馆思维”向“空间赋能”转型。着力构建“文旅商体吃游购”生态圈,开发“文化主题动线”,增加沉浸式文化娱乐产品供给。围绕核心文化IP,扩展主题住宿、定制餐饮、文创商品等配套服务和衍生产品,形成“深度体验—情感共鸣—持续消费—扩大生产”产业生态。
强化技术赋能。数字技术大大拓宽了文化产品范畴与形态,为提升文化娱乐产品质量、特色、个性、品位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要进一步激发文化企业创新的活力,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实验室”,推动AI、区块链等技术与文化创作深度融合。支持中小微企业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开展“专精特新”实践,融合新技术、新理念丰富数字文化娱乐产品。发挥“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作用,推动非遗技艺、地方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与市场化推广,营造更多“小而美”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完善政策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立文化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开发沉浸式演艺、虚拟体验等新场景。优化文体娱乐企业设立及文体活动、赛事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对文体娱乐业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审慎包容监管。建立数字化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为文化创意人才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深挖文化内涵。文化娱乐产品“质优”的核心是内容为王。应持续深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培育具有时代创意且贴近生活的文艺精品。加强对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阐发、理解与表达,鼓励各地系统梳理地域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作者:张治夏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