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诈骗的情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资格:
行为人需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客体侵犯:
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主观故意:
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客观行为:
使用欺诈方法(如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数额要求: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达到一定金额(如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可认定为“数额较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五十万元以上为“数额特别巨大”。
其他严重情节:
包括通过通信工具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特定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财物、造成被害人严重后果等。
具体到诈骗罪的刑罚,根据诈骗数额的大小和其他情节的严重程度,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罚范围,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