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的精髓是什么?#有句话最能代表孔孟思想的精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是孟子说的,是孔孟“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思想最直白的表达。问题是如何完整理解这句话?

按孟子的解读,老百姓最重要,代表国家的社稷(土神谷神)次之,作为个体的国君又往后排。因此,得到民心者可做国君,得国君欢心的可做臣僚。如果国君危害到社稷(国家),就可改立国君;如果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礼及时,但仍然频遭水旱灾害,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孔子更早提出仁政论、民本论、礼仪论等治理思想。但孔子有句话被长期误解,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董仲舒、朱熹等后世儒者为了巩固统治者既得利益,从理论发展上曲解延伸,把儒学“改造”成过度服务皇权特权的政治工具。像后世的岳飞等大批贤臣良将,因“愚忠”昏君而死,本质是死于这种僵化的思想控制。

事实上, 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非对皇权不明是非的服从,也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论语》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这种“正名”主张,本质是强调公序道义,如果“君不君,父不父”,人民就可以“变置”(孟子语)。

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后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是最清醒和坦白的。他常对臣子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大行仁宽之政,兴纳谏开言路。直谏能干的宰相魏征去世时,李世民叹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君舟民水”之说就是孔孟思想,见于《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深明治国理政之根本,最终成就世界级的“贞观之治”和盛唐气象,影响深远。

结论是:孔孟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思想体系,其本质是忠道义,而不是忠君。孔孟思想源于“抚我则王,虐我则仇”的周文化。拨开一些后世儒者的曲解与误解,儒学之根堪称美硕康健,值得现代中国人挖掘与思考。

#孟子反求诸己# #分享古人的智慧# #信仰孔子的智慧# #古人的道理# #圣贤都是人成的# #分享先贤的聪慧# #儒家思想的弊端# #古人道理分享##何谓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