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幕府将军》中有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让人想要研究其究竟为何。
不仅是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更是臣子对于君主的绝对服从。
日本的多数传统文化都能在中国传统中找到根源,比如相扑、茶道、文字......
那么,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呢?
武士道的起源
日本属于儒家(汉字)文化圈,唐朝贞观四年(630年)开始,日本持续两百多年,派遣十余次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风靡日本上层社会。
日本武士阶层的本质是士族阶层,最早出现于大化革新时期(公元 645 年)。在江户时代以前流行下克上;江户时代的幕府为了更好地统治日本,制定一系列武家法规,以约束武士阶层;其后就是明治维新的“废刀令”,对武士的地位遭到削弱。
武士道的来源分别有三处:
第一是神道教,武士道得到忠于主君,尊敬祖先;
第二是佛教的日本禅宗,武士道得到了专注、平静、沉着、不畏死;
第三是儒学,得到了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是:义、勇、仁、礼、诚、名、忠、克。看到这里是不是就有点熟悉,然后又有点不熟悉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儒家五常,在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武士道中取了儒家的“仁义礼”,但是没有用“智信”,其中所谓的诚,就是“信”。从这样来看,除了智没有明确提到之外,其余均进行了采纳。
创立山鹿流兵学的山鹿素行,根据儒家经典《小学》,编写了使用日本武士风俗的《武教小学》。并且他还说,孔子、孟子等“诸先圣先贤皆兵法之大家也。”所以,日本武士阶层的学者是非常推崇儒家文化,积极在其中找到适合日本风俗习惯的典籍汲取养分。
日本人擅长学习,但又不一成不变。比如忠字,《孟子》中提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强调了君主需要如对待下属和臣民如手足一样,否则臣将不臣。但是在日本的文化中,即使君不君,臣也不能不臣。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坚守的信条。
结论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吸收儒家的文化,但是根据日本的现实条件做出了改良,并且加入了神道教、佛教的教义。
可以说,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部分源自于儒家,而且日本文化是属于儒家(汉字)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