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区小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本报记者 阿柔娜 摄


文明,于一座城而言,既是最好的标签,也是最美的底色。

向上向善的文化生活,焕然一新的街区环境,亲如一家的邻里之情,细水长流的志愿服务……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坚持常态化推进、高质量落实,持之以恒将群众的“心愿清单”化作群众生活的“幸福账单”,努力建设更有品质、更有温度、更富活力、更显魅力的宜居之城,让文明深深“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4月的青城公园,满目生机,绿意盎然。清晨,四面八方的市民和游客步入公园,或锻炼身体,或赏景拍照,或绽放歌喉,或翩翩起舞,享受着春日的惬意与舒适。记者看到,公园内环境整洁,景色宜人,园内各个角落设有分类垃圾桶,不时看到工作人员在打扫卫生。“垃圾不能随便扔,我们应该把它放入垃圾桶。”市民贾女士边走边提醒年幼的孩子,只见萌娃在妈妈的指导下,把手里的空瓶按分类要求投放到了垃圾桶里。贾女士表示,周末趁着天气好,带孩子来逛逛公园,她经常教导孩子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作为家长,也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做好榜样。

正在公园内打扫卫生的韩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绝大多数市民在游园时能将垃圾扔到附近的垃圾桶内,随地乱扔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还有一些游园人,会随手捡起他人丢掉的垃圾放进垃圾桶,让人很是敬佩。

如今,漫步青城街头巷尾,随处都能感受到文明新风徐徐吹来。大街上,随意丢弃垃圾、随地吐痰的市民少了,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明显提高;外地游客问路,热心市民会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引;老人上了公交车,年轻人会毫不犹豫地主动让座;社区里的志愿服务更是成为常态,为居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暖与关爱。

“我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去外面理发不太容易,社区组织的公益理发活动太贴心了,为我解决了实际问题,心里感觉暖暖的。”近日,居住在沿河社区的耄耋老人崔女士深有感触地说。

为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切实解决辖区老年人“理发难”问题,沿河社区联合雨花公益组织开展了公益理发活动。在理发过程中,志愿者耐心倾听老年人的需求,认真细致地为老人服务,并与老人进行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此外,针对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还提供“上门服务”,老人们对志愿者的暖心服务称赞有加。

如今,一个个微笑、一句句问候、一次次帮助已成为青城最常见的美丽风景,也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友善和包容的精神。而全市上下持续开展的“反对浪费,崇尚节约”宣传活动,不仅让勤俭节约的美德在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也为营造文明和谐、节约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贡献了力量。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倡导文明用餐新风尚,近日,巴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了珍惜粮食主题宣传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为切入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居民详细讲解了“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的重要意义,倡导大家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践行“光盘行动”,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为提高师生食品安全意识,有效制止餐饮浪费,近日,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走进内蒙古大学向师生宣传食品安全、反对餐饮浪费相关知识,倡导“绿色消费、文明用餐”理念,鼓励师生按需点餐,积极践行“光盘行动”,共同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

时代新风,徐徐吹来;文明家园,携手共建。如今,文明新风的种子在呼和浩特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全面开花。城市的颜值在变美,向善的精神在凝聚,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浸润着文明的力量,彰显着时代的风尚,恒久而又绵长……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祁晓燕)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