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昌平分区规划要求,提升昌平平原新城产业承载力,加快“四区”建设,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牵头区供地专班工作,聚焦三大主导产业,优化生产空间布局,有力保障高精尖产业空间需求,形成了具有昌平特色的产业供地模式。

优化机制,协同发力

昌平区供地专班建立“定、盯、督、统、调、报”闭环工作机制,紧盯新质生产力用地需求定目标,每周调度解难题,实施项目管家制,确保供地项目“踏点推进、高效交付”;同时,联动产业、市政等区级专班,合力夯实产业供地基础,持续提升工作质效。

规划引领,空间集聚

聚焦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和医药健康主导产业,昌平分局协同各部门着力打造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项目向重点功能区聚集,加速中软国际、易加三维、清华国重等重点项目落位未来科学城和中关村昌平园。重点园区内供应产业用地占供地总量的八成以上,国企、民企、高校等主体“化学反应”的创新承载力和空间布局更为优化,平原新城吸引力再上新台阶。

清华国重一期交付实验室

增存统筹,城乡融合

在减量发展背景下,昌平区存量土地挖潜工作持续加力。昌平分局立足区域功能定位,规划落地国家清洁能源与安全应急科技产业园等高精尖产业项目,优化乡村产业用地资源配置模式。沙河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通过盘活存量低效国有建设用地有力支撑了生命科学园新质生产力外溢,成为产能空间北拓的关键一步。

创新探索,改革牵引

紧扣产业项目特点和需求,昌平分局持续通过“微改革”“微创新”实现高效审批。通过探索“国有资产无偿调拨、补缴土地出让价款”的供地路径,昌平分局创新有力破解了沙河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原土地使用权人无力盘活土地资产的困局。同时,昌平分局创新形成“企业自证—国资监管函证—规自纳入绿通办理”的工作模式,解决了首钢吉泰安项目房地分离问题,为企业上市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了关键难题;并通过优化代征地划拨程序,加速重点项目周边基础设施供地节奏,年度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总量和处置率均位全市前列,为产城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监管,强链补链

昌平分局坚持高精尖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监管,将履约监管协议作为土地出让要件,明确入区标准,推动小米智慧工厂等重点项目陆续投产,以优服务和强监管持续提升产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一方面,昌平分局打通国企持有划拨土地上房屋出租项目缴纳政府土地收益的工作路径,以规范管理引导“瓦片经济”向“创新集群”转变;另一方面,精准把握产业规律,按产业周期配置机器人标厂项目土地要素,以园区开发企业拿地建标厂的模式补充区域创新生态中的短板弱项,招引孵化创新项目,实现强链补链目标。

小米智慧工厂效果图

下一步,昌平分局将在2024年产业供地工作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引领,聚焦三大主导产业和重点功能区,瞄准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新增产业用地和存量更新资源,强化高效审批和精准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力做好产业用地保障工作。

本内容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提供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规划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