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主管部门

教育部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北京交通大学

邮编

100044

网址

www.njtu.edu.cn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我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优势学科及专业

系统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光学工程、电气工程、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法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设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经济学、通信工程、物流管理。


招录原则

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

本部校区和威海校区所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请非英语语种的考生谨慎填报。

承认投档成绩中所含的全国性政策加分,分值最高不超过20分。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只招英语考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国际班)、设计学类、全部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全部高职(专科)专业入学后外语教学只设英语,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国际班)专业有大量课程为全英文授课,要求较高的英语基础,请非英语语种的考生谨慎填报。


培养特色

考研深造:

2019年,学生毕业深造比例44.64%,其中出国深造比例24.37%。超过30%的毕业生进入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单位就业。

转专业与大类专业分流制度

学校有相对灵活的转专业政策,除了特殊限定的学生外,都可以申请转专业。大类专业分流按照志愿优先的原则,结合学习成绩确定分流专业。在转专业和大类专业分流时,对于申请人数较多的专业,学校设置了接收的最少人数。为加强对优秀学生的激励,对于学业成绩特别优秀和大学期间继续保持优秀的高考成绩优秀学生在转专业和大类专业分流时可以优先选择专业。

构建“四通模式”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模式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向上或向下选课,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可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

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2016年起除特殊招生外,全面实施基本以学院为招生单位的大类招生培养方案。培养“高地”“高峰”拔尖人才重点打造“交通+经济”“交通+数理”“交通+人工智能”三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设立拔尖人才培养试点班,试点班采取“3+5”直博培养模式,设置完全导师制,学生采取动态选拔与淘汰机制。

实行辅修学士学位制度

专业开设辅修学士学位,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跨专业大类修读另一专业的辅修学士学位,当所选专业人数达到开班条件时,学生可修读该专业的辅修学位,修满规定学分并满足辅修学位授予条件的,可在主修证书中标注获得该专业辅修学士学位。

本科生导师制度

实行本科生全员全过程导师制度。学生在学期间接受导师在学业学习、学术科研、实践创新等方面全过程指导三学期制度学校设置秋、春、夏三个学期,有利于拔尖学生利用夏季学期辅修其他专业学士学位;有利于聘请国外教师为学生开设全英文课程;有利于学生整学期、整学年出国交流学习;有利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