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相信很多人读书时都曾背诵过一个长篇大论,《木兰辞》,巾帼不让须眉,一代女中豪杰,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历史当真的花木兰,看看与你记忆中的她是否重合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花木兰的姓氏,看完这段文字,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

历史上的花木兰不姓花,花木兰的原型来自于北朝的著名民歌,《木兰辞》,但《木兰辞》全篇中都未曾提到过木兰姓花这件事,梁陈时代的人智匠所编写的《古今乐录》中提到了木兰辞,其中说到,“木兰,不知名。”,所以木兰不是名,而是姓氏,是鲜卑族人的复姓,木兰在鲜卑语中是富裕的意思,而《木兰辞》产生于北魏对柔然的十年战争期间,按照当时的律例,汉人是不能服兵役的,更别提是骑兵了。

木兰能够替父从军,由此律例可以看出,木兰应该不是汉人,而木兰部,作为北魏拓跋政权的一支部落,自然是有义务服从兵役的。北魏的州镇戍实行绢资自随的军事补给制度,所以木兰替父从军之前,必须要自己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北魏鲜卑女子普遍习武,且不乏弓马娴熟之人,所以木兰的战斗技能应该不错,故此才能在北魏与柔然的十年战争中存活下来,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相对圆满的结局。

根据史料记载,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而木兰的父亲以前便是一名军人,于是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渐渐的,等木兰长大到十岁时,父亲就经常带着木兰到村外的河边练舞武,骑马射箭,舞刀弄枪,空余的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留下的旧兵书,有了不错的兵法思想。

北魏经过了孝文帝的改革,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变得安稳,但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就规定每户人家出一个男子上前线,而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而自己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自此,木兰便开始了她长达十余年的军旅生涯。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厮杀惨烈的战场,去边关打仗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就是一些年轻力壮的男人都很难忍受,更不要说身为一介女流的木兰了,而且除此之外,木兰还要隐瞒身份,不能让旁人看出,否则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掉脑袋的。

不过好在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衣锦还乡,皇帝因为她的功劳大,想要赏赐,想要她为朝廷效力,任个一官半职,但木兰拒绝了,只要求皇帝肯让自己回家,好好孝敬父母,于是,长达十二年的军旅生涯就此结束,一代巾帼荣归故里。

相信很多人对于花木兰的了解都是来自于北魏的民歌《木兰辞》,而历史上对于这位巾帼英雄的原型又只有寥寥数笔,很难被人所挖掘,人们只知道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衣锦还乡,其他一概不知,不过零七年上映的电影,由妮基·卡罗指导的电影花木兰,却是讲述了她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而花木兰的晚年也算是功成身退,据史料记载,花木兰在世的时间约有九十个年头,这才古代算的上的上是老寿星了,一介女流之辈能够在战场上坚持十二年,而且在战场上勇猛作战,屡立奇功,最后成为一个中级将领,这是极其不容易的,着实当得上那句巾帼不让须眉。

好了,今天关于花木兰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网罗一下关于历史上木兰的记载,谁说女子不如男,感受一下这位女中豪杰的英勇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