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道路的表述


对于现代人而言,似乎只要用“道路”一个词就能描述所有的道路,例如“条条大路通罗马”、“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奔前方”等等。但在古汉语中,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径:不能通车,直而且近的小路、斜路,是自然形成的,特别是山间的小路,如“远上寒山石径斜”。

蹊:和径一样是无法通车的小路。区别在于,蹊是人们踩踏出来的。鲁迅说过“世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里的路,实际上是蹊。司马迁评李广时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更能说明蹊的含义。

歧:有分岔的山路,如“歧路亡羊”。

街:两面有商铺的叫“街”,如“天街小雨润如酥”。

巷:比较窄的街道叫“巷”,如“酒香不怕巷子深”。

阡陌:田间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如:《桃花源记》里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经纬:城市道路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如《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国在古代就是城市)。

途:能通过一辆车的叫“途”,如“老马识途”;

道:能通过两辆车的叫“道”,如“分道扬镳”;

路:能通过三辆车的叫“路”,如“路不拾遗”;

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叫“衢”,如“九州通衢”。

怎么样,知道了这些知识,是不是就可以灵活地描述各种道路了,而不是一条“道路”走到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