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是春秋时期陈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庄子并称“老庄”,老子西出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传颂后世。

关于老子出生地,没有任何悬念,是河南鹿邑人。

老子出生时,陈国已经被楚国所灭,老子的故乡被楚国设为苦县。

西汉时期,苦县属于淮阳国,王莽时改苦县为赖陵。

淮阳国,高帝十一年置。

苦,莽曰赖陵。

东汉时期,淮阳国改为陈国,苦县有赖乡。

西晋时期,苦县属梁国,“武平苦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

南北朝时期,苦城属陈留郡,谷阳有苦城、阳都陂、老子庙,武平正始中置,有武平城、赖乡城。

隋朝建立后,武平改名鹿邑,鹿邑和老子出生地就联系上了。

鹿邑旧曰武平,开皇十八年改名焉。

唐朝建立后,分天下为十道,河南道为其二,下辖二十九州,当时的安徽亳州属河南道,鹿邑改属亳州管辖,这造成了亳州人认为老子故里在亳州,首先,这一点大可不必这么认为,其次,鹿邑旧名武平,唐以前本身就属于淮阳国。

《新唐书》:“鹿邑、上。大业十三年,县民田黑社盗据,号涡州。武德三年来降,复为县。真源、望。本谷阳,干封元年更名。载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又有洞霄宫,先天太后祠也,”《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鹿邑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七里。本汉(蕲)〔郸〕县地,春秋时鸣鹿邑,属陈国,《左传》“晋智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是也。晋属陈郡,後魏属陈留郡。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为鹿邑县。“鹿邑古城在县西十三里,”“武平古城,在县北十八里。”

“真源县,楚之苦县,春秋时属陈,後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後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理苦城。乾封元年,高宗幸濑乡,以玄元皇帝生於此县,遂改为真源县。”

玄元皇帝祠,在真源县县东十四里,李母祠在真源县县东十四里,乾封元年册封为先天太后,也就是现在的洞霄宫。

宋因唐之制,不改,元朝建“省制”,鹿邑改属商丘。

《读史方與纪要》记载:“鹿邑县,汉郸县地,属沛郡。东汉析置武平县,属陈国。晋属梁国。后魏属陈留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曰鹿邑县,属陈州。唐属亳州。宋以后因之。明初改今属。”

苦县城县东七十里。即楚之苦县。汉因置县,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晋仍曰苦县,属梁国。咸康三年,改曰谷阳,属陈郡。后魏仍曰谷阳县,属陈留郡。后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属亳州。

唐乾封初,改曰真源县;载初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改曰卫真县:俱属亳州。元并入鹿邑。

○赖乡在废苦县东。《九域志》:真源县有赖乡及曲仁里。

清朝不改,民国鹿邑属开封、淮阳、商丘等专区,1968年,鹿邑县改属周口地区,2000年6月,鹿邑改属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