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是楝科多年生落叶乔木,香椿芽味美可口、香气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是一种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都很高的木本蔬菜。
1.培育壮苗
冬季生产香椿嫩芽, 主要是利用植株内积累的养分,因此培育壮苗是香椿优质高产的基础。
1.1种子选择
选择树形低矮、适合矮化种植,分枝能力强、枝条生长缓慢、树形易于控制,椿芽粗壮肥嫩、风味较好的品种的当年新种子。 要求种子饱满、颜色鲜艳,种子红黄色,种仁黄白色,精度在80%以上,发芽率在 40%以上。
1.2保温催芽
亩用种量4kg左右,浸种前搓去种子翅翼,除净杂质。 催芽方法:3 月中旬,先用 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再用清水冲洗2~3遍,然后用40℃的温水浸种5min左右,不停的搅动,然后放在20~30℃水中浸泡24h,捞出冲洗,沥去水分,包3~4层湿纱布,置于 20~25℃的温度下催芽。 催芽期间,每天翻动种子1~2次,并用 25℃左右的清水淘洗 2~3 遍,控去多余的水分,保证种子受热均匀、透气、无霉味。2~4d即可发芽,有 40%的种子萌芽时即可播种。
1.3适时播种
选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作育苗地,结合整地亩施土杂肥5000kg、商品有机肥500kg、三元复合肥20kg。 于3月底4月初在1m宽畦内按30cm行距开沟,沟宽5~6cm,沟深5cm,将催好芽的种子均匀播下,再覆盖1cm的细土。 在床埂上用小竹竿搭小拱棚,再覆盖一层无滴透明膜。
1.4幼苗管理
(1)覆土。 提前备好过筛细土,选择晴天在种子顶土要出苗、出齐苗和间苗后各覆土一次,覆土厚度0.2~0.3cm。 覆土可增加压力,避免种子戴帽出土,也可保墒。
(2)间苗。播后 7 d 左右出苗,刚出土的种苗茎叶娇嫩,应适当遮光。 当幼苗有 1~2 片真叶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 1 次间苗。 4~6片真叶时,可去掉薄膜,再进行间苗和定苗。 定苗前先浇水,以株距20cm定苗,密度过大不利于培育壮苗。
(3)矮化处理。 为控制香椿苗的高度,要适当缩短节间和叶片的长度,确保顶芽和侧芽充实饱满,因此需进行苗木的矮化处理。 7月底8月上旬, 株高50cm 左右时用50%矮壮素 500 mL兑水50kg喷雾,每10~15d喷1次,喷洒顶端新叶,连喷2~3次即可控制徒长,促苗矮化。 在进行矮壮素处理的同时结合摘心可以增加分枝数。
2栽培技术
2.1低温处理
香椿苗落叶后便进入了休眠期, 在初冬定植于温室前需进行一定时期的低温处理, 使其度过休眠阶段,这样比直接栽入温室的苗发芽快、整齐。 低温处理方法:当大田壮苗叶片脱落后应及时起苗,起苗尽量多保持根系,根长应在20cm 左右,抖净根部土壤。 在背阴处挖深30cm、宽40cm 左右的沟,长度由苗量大小来定。 将苗木一棵挨一棵的倾斜放置,用土将苗木根部埋好,沟内浇水,夜间上部盖草苫防冻,在自然低温下存放15d 左右,再移入温室棚栽。
2.2整地施肥
日光温室栽培香椿一定要施足底肥, 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kg、 商品有机肥300kg、 三元复合肥30kg。 撒匀深翻, 然后南北向整畦栽苗, 一般畦宽120~150cm,畦长同温室宽度。
2.3栽培时间和密度
11 月上旬上冻之前栽培为宜, 根据香椿苗高度分为大、中、小苗,小苗栽在温室南部,中等苗栽于中部,大苗栽于温室北部,定植于东西向开沟整好的畦田中。 定植密度以每亩3万株左右为宜,株距15cm,行距15cm。 定植时根可以相互交叉重叠,但要舒展,定植深度要和在苗圃中入土深度相同或稍深。
2.4精细管理
(1)温度管理。 初期可不加温,使温度保持在1~5℃以利缓苗。 定植8~10d 后在大棚上加盖草苫,白天解开,晚上盖好,使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18~24℃,晚间在 12~14℃,在这种条件下40~50d即可长出香椿芽。
(2)营养调节。 生长期间不需追肥,在收完第一茬香椿、第二茬香椿芽长出后追肥,每亩喷施1%尿素溶液或磷酸二铵溶液, 也可将尿素10~15 kg 或复合肥15kg 溶于水中浇灌,每次采收后追肥1次。
(3)湿度调节。 栽后浇一次透水,先不封膜,使苗木继续通过休眠并散发水气, 避免土壤过湿导致烂根,同时保持空气、土壤和苗木的湿润。 以后每10~15d 浇1次水, 采收期每次采收前3~5d 选晴暖天的中午给苗木喷水,喷到叶面滴水为止,湿度过大时通风。
(4)光照调控。 日光温室香椿生产也要有较好的光照才能促进生长,光照不仅影响棚内的温度,也影响椿芽的色泽,光照促使芽薹及复叶发红。 红色椿芽香味浓、品质好。 盖草苫保温期间,每天上午9:00左右卷起草苫使其多见光, 下午4:00再盖草苫保温。采用无滴透明膜,并保持棚膜清洁,增加光照。
2.5椿芽采收
温室加盖草苫40~50d 后,当香椿芽长到20cm左右,而且着色良好时采收。 采收时需用剪刀剪下或用快刀片削下芽头, 不能用手掰, 以防损伤芽和树体。 第1次采收时, 留下椿头基部1~2片复叶, 第2 次留 2~3 片。 开始采收侧芽时,必须留下一部分侧芽不收,使其萌发后形成辅养枝,以利恢复树势。 每隔7~10d采收1次,共采收4~5次,每次采芽后要追肥浇水。
2.6恢复培育香椿苗木
经冬春两季采摘,体内养分基本耗尽,需挖出苗木栽到露地进行恢复培养。 采收结束后,应逐渐除去薄膜,适度通风降温,使衰弱的苗木慢慢适应外界气候。 起苗时尽量少伤新生根系,并除去腐败老根,促使新根萌生,每亩露地移植6000~8000株。 6 月中下旬进行平茬,1 年生苗木留干 10 cm 左右,2~3年生苗留干15cm左右。 同时加强肥水管理,发芽后选留1个健壮枝作主干枝培养,除去其余侧芽。 也可以在夏季枝条长到一定高度时摘心, 培养成有2~3个短枝的多头苗木。 经过夏秋两季的恢复培养,秋末冬初再将苗木移入大棚。如此更新复壮,可连续使用3~4年。
3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采取以预防为主、 药物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把病虫的危害消灭在初期阶段。 香椿主要病害有根腐病、叶锈病、黄萎病等,主要虫害有香椿毛虫、云斑天牛等。
3.1病害
(1)根腐病。 发病条件和症状:根腐病是指根茎腐烂的一类现象,主要由病菌侵染所致,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发生。 幼苗期发病出现芽腐、猝倒和立枯;大苗木为根茎和叶片腐烂,病部皮层开始为赭褐色,逐步变成黑褐色,并流水、腐烂和叶脱离直至枯死。防治方法:适时间苗,防止过密;选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地块培育苗木; 发病初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用生石灰或用50%的代森锌800倍液灌根;出苗定植时用5%的石灰水或0.5%的高锰酸钾液浸根20min,或用50%的代森锌1000倍液喷根茎。
(2)黄萎病。 发病条件及症状:6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多雨时容易发病,常局部发生,但危害严重,使苗木落叶而枯死。防治方法: 育苗地尽量避开易患黄萎病的前茬地块,如棉花、茄子茬地等;增施基肥和磷、钾肥;发病初期用 12.5%的增效多菌灵 200~300 倍液,或用25%的萎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灌根, 每株0.5kg,根据病情灌根2~3次。
(3)香椿叶锈病。 发病条件和症状:温度适宜、田间湿度高有利于香椿叶锈病流行。 叶片发病初期出现黄色小斑点,后在叶背、叶面出现疮状突起,叶背突起 (夏孢子堆) 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 (夏孢子)。 嫩梢受害后停止生长。 秋季病部生出黑色疮状突起(冬孢子堆),破裂后产生黑色粉状物(冬孢子),发病重时病斑较大且呈不规则形, 遇天气干燥叶片变黄、早落。防治方法:①秋冬季及时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原菌。 ②植株种植不宜太密,勿过多施用氮肥,注意通风透光。 ③发病初期喷0.3波美度石硫合剂,每 15d1次,每亩用药100kg左右,喷洒1~2次; 或用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用 50% 萎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5d1次,喷药次数根据发病轻重而定。
3.2虫害
(1)香椿毛虫。 发生与为害:香椿毛虫是一种杂食性食叶害虫,多在 6-7 月发生,一般白天集中在树下背荫面,夜晚上树在叶的背面取食。防治方法:根据其生活习性可用扫把扫下,用脚踏死,或点火烧死;药剂防治可用 5%高氯·甲维盐微乳剂30~40mL/亩喷雾防治。
(2)云斑天牛。 发生与为害:天牛是蛀干害虫,幼虫在皮层及木质部蛀钻隧道, 从蛀孔排出粪便和木屑,受害树干被蛀空,全树因输导组织被破坏逐渐干枯死亡。防治方法:保护利用天敌,主要天敌有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等; 用镊子将浸泡过 50%辛硫磷 3~5倍液或48%塞虫啉悬浮剂 2 倍液的棉花塞进树干虫洞内,孔口并用黄泥堵塞;在 4-6 月成虫发生期,尤其是成虫大量出孔时人工捕杀, 可利用成虫有趋光性、不喜飞翔、行动慢、受惊后发出声音的特点,在傍晚或早晨人工捕捉;树干涂药,冬季或产卵前,用石灰5kg、硫磺0.25 kg、食盐0.25kg、水20kg 拌匀后涂刷树干基部,以防成虫产卵,也可杀灭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