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但这真的就是确凿无疑的吗?鲁迅先生是第一个考证出《西游记》作者身份的人。其实在鲁迅先生之前,没有人知道这本小说的真正作者。由于古老版本的《西游记》没有作者署名,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猜测。在民国时代,被认为最有可能是作者是全真教第二代掌门人丘处机,也有人认为是他的弟子李志常。

要注意的是,《西游记》是以宋元时代话本加工创作而成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都来自于1592年金陵世德堂出版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因此,我们所讨论的《西游记》作者,实际上是关于《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的作者。而本书在当时出版便只有校订者华阳冬天主人、作序者陈元之的署名,并无作者信息。

而且在陈元之所序中明确指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明。

所以很清楚的可以知道,《西游记》作者身份在明万历年间出版之前就已经不明了。当然《西游记》本身就是由当时民间传说和许多志怪故事整理编撰而成的,西游记的作者将他们整理修订并重新撰写成一本成体系的小说。

话说回来,为什么说鲁迅先生可能真的搞错了西游记的真实作者呢?其实从三个方面可以来进行讨论。

首先鲁迅和胡适先生的考据并不严谨

当时胡适正在研究整理《西游记》的资料,他们经过多方寻找,终于在明朝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中找到一段记载: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有文集存于家……《春秋列传序》《西游记》等等。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在一本明代的县志得知,淮安一个名叫吴承恩的人,写了一本《西游记》,但是关于书中的细节并没有任何记载。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无法断定此《西游记》就是现今我们所看到的《西游记》,

你可以写西游记,我也可以写西游记。

但我们写出来的一定不是同一个东西。而更有利的佐证是清朝的藏书家黄虞稷,他将吴承恩版的《西游记》编入到了“地理”分类中,与《南游记》、《东游记》、《游山志》、《剑南游记》等旅游笔记共列一类,而并未将其列入小说话本一类。这样我们更加可以肯定,吴承恩写的这本“西游记”,很有可能就是普通的旅游笔记,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游记》。如果还要更多证据的话,再来看看清朝重修的《淮安府志》,里面将吴承恩写的这本“西游记”相关内容全部删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旧版错误进行的更正。

其次、我们可以从吴承恩的生平来进行分析。

西游记的艺术水平和文化造诣是有目共睹的,书中对于儒道、佛道的见解也是深刻透彻。而吴承恩起先只考上了秀才,之后多次参加乡试都未考取举人功名。历经多年苦读最终也没有考取进士,终还是在55岁考候补为国子监监生。这里真的不是吴承恩先生怀才不遇或者不屑于功名,而是实打实的没有考上。这样一个文化素养一般的人,很难写出西游记这种旷世巨作。就好比一位初中生突然宣布自己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这种事情的存在性实在很低。

最后,我们都知道古人十分讲究避开名讳。

特别是吴承恩那个年代,但是据后世学者考察,现在流传的《西游记》版本中对“承恩”两个字的使用十分随用,并没有对这个名讳有特殊的处理。当然这只能作为相关资料的一个佐证,并不能最终断定作者信息,吴承恩老先生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的可能性也有。

那么西游记最有可能的作者到底是谁呢?

前文所说的丘处机和其弟子李志常的传说已经被证伪,李志常确实写过一本《西游记》,但是此《西游记》非彼《西游记》,人们后来找到这本书,里面描述的是丘处机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并非我们熟知的玄奘西去取经的故事。而笔者认为最有可能的作者反而是此书的校订者华阳洞天主人,本名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新科状元,因写得一手好青词而深受皇帝喜爱,最终官至内阁首辅,累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等职。李春芳生平对佛儒道三家研究颇深,素有文采。而反观西游记中各种青词痕迹比比皆是。

让人不得不怀疑作者就是李春芳。

至于为何李春芳没有在出版时署名作者,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西游记》所用素材大多出自民间,是由许多故事集合而成,李春芳认为自己只是整合了它们,并不算是整部小说的作者,于是只将自己列为校订者。

以上就是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提出的一些证据,这些资料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历史。当然,李春芳和吴承恩先生当时他们是互相认识的,吴承恩最终能够入仕很大程度也有李春芳的帮忙。可能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与探讨,最终才促成了这本西游记的诞生。其实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具体谁是作者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份民族文化的瑰宝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