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十二景

乌石处处风光秀美,景观引人入胜,大小景点

有几十个,主要有十二景:海云夜月、紫薇晓钟,倒亭夕照、印石朝阳、灵龟观海、伏虎听经、莲花吐艳、荔林飞丹、浯桥帆影、御屏松涛、岩坑悬瀑、石塔凌空。

1、海云夜月:在海云山海云岩,著名的“漳浦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七景”都在县城近郊(清时,增为“十景”所增二景也在县城近郊),唯有海云夜月在离城三十里的乌石,足见自古享有盛誉。海云岩是千年古刹,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历代名人有不少题咏,赞赏海云岩月夜优美的景色。古人咏《海云夜月》诗:

海色遥连云影光,山空夜静杳微茫。

美人观海印寒月,何处还开得月堂。

明成化四年(1467)县学教谕汪高咏《海云夜月》诗:

飞岩叠石路迢迢,咫尺山河鹊未桥。

万顷清光涵碧落,一林花影映晴霄。

云门乐奏青鸾舞,洞府仙归紫凤飘。

何许石楼拚醉赏,满斟清酒弄长箫。

清乾隆间,本县贡生、训导李如梓的《八景赋•海云夜月》:“……尔乃俯瞰大江,一望浩渺。水光接天,夜月方皎。葩花潋滟而成文,阴兔晶莹而清矫。...…水轮银浪齐辉,白练浮光互皎。……赤壁恣其游乐,延陵叹乎观止。或联袂而下山,或归途而沂水。览有余之不尽,怀极目乎千里”。这些吟咏山寺江月的诗篇,俱臻妙境。

2、紫薇晓钟:紫薇山中遍布寺、庙、宫、洞,到处花木掩映,风光旖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紫薇主人林昭在《冬游紫薇洞记》中写着:“浯江若带,龙峰斯屏。温泉钟于斯,惠风荫于斯。松修而竹茂,势阻而宅幽。……紫薇之颠兮,形胜之区;紫薇之阳兮,仙人之庐。闻落叶之吹响兮,坐悟心机。见半月之穿波兮,静后春意。倚石床而寄卧分,俯仰自如,潜藏修而息游兮,心旷神怡”。万历间,曾在紫微山中读书而得科名的福建布政使黄琮的《题紫薇山》诗写道:“……正似蓬莱境,四时紫薇入梦寐。云霓明灭,恍青莲之天姥;积翠浮空,囗囗囗之海市。去来犹似在山中,梦时见与游时同。”每当晓钟一动,寺庙中钟磬声;文昌宫、紫薇洞中学童、士子琅琅读书声;武生童的阿鸡起舞声;农夫、牧子的踏歌声;晓岚微缭,晨炊初烟;荔林滴翠,江舟扬帆。融汇成一幅农村耕读晨曲图卷,有如世外桃源,令人沉醉忘机。

3. 倒亭夕照:倒亭隙是乌石西面的一个门户,南有飞凤山(《漳浦县志》称马鞍山),北有海云山,两山夹峙,形成隘口,古代漳浦东关外官道从隙中通过,著名的“云岳钟秀、科第世家”坊表横跨官道而立。抗日战争时期,华安军阻击日寇的战斗就在这里进行。每当傍晚,夕阳映照,崦嵫丽霞,真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时,近处的海云山背着太阳,已是暮色苍茫,更显得崇峻肃穆;远处,透过倒亭隙,矾山在落晖中明亮辉耀,更显得宁静凝远,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无比奇特。在乌石的原野上观落日,可欣赏到“夕阳无限好”的夕照美景。

4、印石朝阳:乌石大厅坐西向东,大门正对丹山(灶山)印石峰,每天清晨,东方破晓,朝霞满空,太阳象一颗金球, 从印石峰喷薄腾升, 象骊龙颔下的夜明宝珠一样, 大厅潭中也映出另一个太阳,柔和可爱。忽而,万道金光耀眼,山野、荔林俱浸沐在晨曦之中。这时,印石峰顶的太阳已不可正视,而大厅潭中波光粼粼,太阳的倒影尚隐约可见,所以乌石大厅的大门联有句为:“印石滚金球,居然骊球在握。”就是描绘这生机勃物的日出奇景,在乌石大厅门前观日出,令人朝气蓬勃,精神焕发,别有一番情趣。

5、灵龟观海:海云山石龟峰顶的天然巨石,酷肖伸颈回头望海的大龟,形象十分逼真,数十里外,均能望见。从县城东望,崇峻圆秀的海云山顶,北边直刺苍穹的是王姬升天石;南边斜探大海的则是灵龟巨首。相传,东海千年大龟修炼得道,仙人指点它爬到海云山顶的顶尖峰升天石上,即可升天,并嘱咐它切莫回头。灵龟刚爬到这南侧峰顶时,忽闻天风鼓浪,涛声吼啸,顿时想起了东海故居,不禁回首一望, 就这样化为石头,永远留在这峰顶而回首观海了。灵龟石下常年不断地流淌着泉水,《漳浦县志•方域志》记载了这股“清泉”。海云寺僧人用石槽筑成水笕,聚汇引流,注入寺旁水池中,成为饮用的甘泉,并留下一个“龟撞米”的动人传说。古人诗云:“绝顶灵龟如可问,卜居终日濯甘泉。”

龟撞米

6、伏虎听经:伏虎山又称为大林山,在大林村东南方。相传,古代有一位神僧住海云岩, 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有一只老虎常在山下的浯江之滨,听神僧讲经说法,听着听着就伏着不动,化成一座小山,头上的毛也脱落下来,露出了光亮的额头。站在海云岩向前眺望,伏虎山好象一只俯伏在地上的老虎,活灵活现,其神态好象至今仍在侧耳倾听佛法。虎额上的巨石硕大无朋,而整块石头尚有一大部份埋在土中,一旦露出全貌, 将成为闻名于世的独石山。

7、莲花吐艳:海云山东峦的莲花峰,峰顶有巨石层叠耸立,如一朵绽苞怒放、蕴妍吐艳的莲花,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相传,闽王姬每天在莲花朵上修仙炼道,得道后,到顶尖峰的升天石上升天而去。在莲花石南侧,尚有王姬筑石室而居的遗址。海云山经常白云盖顶,雾霭缭绕,莲花浮荡在云海中,时隐时现,真象天上瑶池中的一 朵仙葩。莲花瓣巨石上,相传镌刻浯江世德堂谶一首, 预言浯江(乌石)人杰也灵,科甲联登。

8、荔林飞丹:乌石是著名的荔枝产地,“乌叶仔”荔枝闻名海内外。 乌石全境都种植荔枝,《漳浦县志》记载:“乌叶荔枝,乌石一村特盛, 味最佳”,《福建通志》记载:“漳州荔枝极盛,漳浦为最,而紫薇山中产‘相袍紫’、‘马上娇,为珍品,啖之两腋生风,飘然欲仙”。

乌石的荔枝品种主要有三种:乌叶、早红和金钟。乌石人习惯把荔枝种植的单位叫做“围”常是几围、十几围连成一片。 乌叶与早红整围混种为多,单株间种较少,而金钟树干高大,多种植在边角地,拔地而起,有如擎天巨柱。从紫薇山上眺望,近处、远处、山间、田野一片浓绿 ,郁郁苍苍,四季如春。古人诗云:“奇果标南土,丹实夏煌煌。“六、七月间,荔枝红了,万点朱殷,簇拥枝头,漫山遍野,铺锦飞丹,真是人间仙境,天上琼林。宋苏东坡的咏荔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紫薇山观赏、品尝荔枝,此景此情,不禁令人萌发“不辞长作乌石人”了。

9、浯桥帆影:浯江桥古称浯港桥(见万历癸西《漳州府志》),在乌石正东面,省道漳东线从桥上通过,它是乌石东面的门户。据《漳浦县志》、《漳州府志》记载,桥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77年),乡人郭宽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慎蒙重修,是一座长九丈(长度疑有误)、宽一丈、酾水十五道的石板桥,清末民初,桥东端倒塌,随后,全桥渐毁。六十年代,新建座长114米,宽4.5米,高6米的石拱桥;2004年11月,石拱桥拆除,新建一座钢骨水泥结构的大型公路桥。将于2005年10月完成,比古桥更加雄伟。古时,浯江河道深,流水量大,帆船可由白沙港驶至浯江桥下,上游船只也顺流而下,至此聚集,称为浯港。乌石古墟场楼脚墟就在桥西二处的潭仔头社,是浯江两岸货物的集散地。后来,为了更利于货物运销, 墟场移到浯江桥西端北侧,称为桥头墟,即现在的桥头墟村。所以,浯江溪上,百舸争流,浯江桥下,千帆云集,极尽农村集市的繁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林光鼎在《重新垢洗书院记》写着:“浯江一水,环如衣带 ,浯桥宛若长虹,烟气空蒙,与天相际,风樯出没隐见,此亦极山水之大观矣”。

现在,由于溪沙淤积,河床日浅,舟船已不能驶到浯江桥下,帆影消失了。然而,换来的是桥上日通万车的更加繁荣的景象,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也颇为壮观。

10、御屏松涛:乌石大厅后面百米处,有巨石数片和另1块巨石岿然屹立,形如古代乌纱帽和御赐屏风,御屏(亦称玉屏)后有一片大松树林,长约400米,宽约200米,面积约80000平方米,有松树数百棵,西南边沿还有巨大樟树、枫树十多棵,参天蔽日。轻风吹拂,林中即发出号号涛声;大风时,声闻数里,有如“十万军声半夜潮”,这在平原田舍间极为少闻。御屏石后有一块听涛石,每当松涛大作时,卧在听涛石上,真如置身于千军万马、惊涛骇浪之中。

现在,松树林已化为田园和民居,而“御屏紫帽"石尚保存完好。原浯江中学、原浯江小学就在附近,在听涛石上听学校的钟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和操场上体育活动声,别具韵味。

11、岩坑悬瀑:海云山又称乌石岩山,在正东面的莲花峰与大寨峰之间,形成一道深壑, 俗称岩山大坑,两峰之水汇入坑中。岩坑内布满大石头,平时,坑水在石下伏流,到了下边的水磨坑,才露出石外为明流,被引导冲动十几部的水磨。哗哗的流水声,吱吱的水磨转动声,融汇在一起,构成古色古香的水磨奇观。每当夏天,大雨滂沱的时候,坑水骤涨、溢出石外,乱流争跌,有“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奇观。尤其在暴雨之后,飞流狂奔,悬空下泻,形成七、八段瀑布,附近村庄可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远近十多里都能望见岩坑瀑布的奇景,此刻,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非凡气势。现水磨已坍毁,而瀑布奇景在暴雨时仍可观赏。

12、石塔凌空:乌石东南方的塔山上,有座石塔,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塔高约十米,共五层,塔壁有石碑镌刻”第一峰”, 下临浯江溪口和白沙港,这是漳浦县现存建于山巅唯一的石塔, 方圆数十里均可望见此塔。塔山浑圆,石塔更显得突兀凌空,气势非凡。正如唐诗中描绘的“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从六鳌海上北眺,石塔遥遥在望;到白沙港望石塔,即知浯江溪口的方位。石塔成为船只驶入港口的航标,这在航海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与漳江口的石矾塔相媲美。


第一峰,俗称塔尾尖